黄木场与神木碑



黄木场与神木碑


神木谣碑文
北京钢琴厂(现星海乐器公司)自1952年划为北京市地方国营企业后,便在京城东郊的黄木场选址建立了新厂区。此地为什么叫“黄木场”呢?

据《明史》记载,永乐四年(1406年),明成祖朱棣下诏书,派遣工部尚书宋礼采伐木料营建北京的皇宫和长陵。一次宋礼在四川省大凉山(今沐川县)西二十里的黄种溪山一带发现了一批特大金丝楠木,喜出望外。但在要采伐的前一天晚上,忽然雷声大作,这批金丝楠木竟随着远去的雷声消失了。一时间,急坏了宋礼。待第二天再一看,这批巨木却都浮出山谷,抵达江上。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,宋礼急速将此事奏报朝廷,明成祖十分高兴,以为“此乃祥瑞之兆,天助我也”,随即命名这批特大的金丝楠木为“神木”;封产地之山为“神木山”,建神祠岁岁祭享,以答谢神的赐予。随后又命人开山修路,疏浚河道,将这批木料由运河经通惠河辗转运抵京城,专贮东郊,这个地方因此叫做“皇木场”,共和国成立以后此地改称“黄木场”。

皇宫和长陵的工程营造完毕,特留存一根巨大的金丝楠木以应“东方甲乙木”之说作为镇城之宝,并设官兵守卫,以昭示久远,保障一方平安。这棵巨大的金丝楠木,长6丈有余,相传当时两个人骑在马上隔木而立,谁也看不见谁,可见直径之粗。

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地理观,在建北京城时,一定要根据“天圆”、“地方”、“天干”、“地支”、“五行”、“八卦”的结构,研究阴阳风水,以确定城市的合理布局,并有意设计、安排或造就实物拟定镇城之宝,以作为皇权神授的佐证,确保这座城市之平安。为巩固封建帝王的统治,每逢改朝换代之时,都要在城的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按照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八卦之说与“天干”巧妙联结,各自确定其镇城之宝物。即:东方甲乙木,为城东皇木场之神木;西方庚辛金,为城西大钟寺永乐年间铸造之华严大钟,取定鼎北京之意;南方丙丁火,为城南良乡昊天塔下之红土,这里红土相传是宋朝孟良用火葫芦烧红的,故借用这个“火”字;北方壬癸水,指城北昆明湖,湖水引入皇城为用水之源;中央戊巳土,指中轴路中央的煤山(即景山),为建皇宫挖筒子河和中南海之土堆积而成。

据说“神木”曾托梦乾隆说自己被冷落多年,刀斧加身,满身伤痛。

另一种说法是:在清朝百余年的时间里有人曾在大北窑一带建窑烧砖,终日烟雾缭绕,火烤烟熏,木最怕火,当地士绅屡屡上书反映此事,终于惊动了朝廷,宫廷遂下令停止在此烧窑。

戊寅春三月(1758年)乾隆皇帝亲临此地视察,并说:京都有这项古物我早就听说了。总想看看它,今天就顺便来城东。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,触景生情,书《神木谣》一首并立碑刻在碑的正面,还将他所作的另外一首诗刻在碑的背面,并在“神木”西侧建立红墙黄瓦的方形碑亭一座,还建筑了七间相连的瓦木结构房屋把“神木”覆盖起来,周围用青石栏杆围护,以避风雨侵蚀。这些举动恢复了前朝镇城之宝的神威,使百姓对其也另眼看待了。

到日寇侵华期间,战乱动荡,谁有暇顾及“神木”之命运?黄木场北河道断流废弃,荒草丛生。北京钢琴厂在此选址建新厂区时,神木碑亭和房屋因年久失修而坍塌,御碑被埋于地下,而当年的“神木”更是腐朽得不成样子。

1985年厂里进行技术改造,将埋于地下而得以保存完好的神木碑挖掘出土,重新安立于厂办公区西北侧,并为之修建碑亭,在周围栽花植树。如今,“神木碑”这一不可再生的人文遗产,在鲜花簇拥、绿树掩映中,供职工和客商发思古之幽情而凭吊鉴赏。只可惜当年“神木”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毁掉,仅存的几块原木残片至今还保留在星海乐器公司的档案室内。

关于黄木场这块“风水宝地”,在星海人中还有一种说法:说厂东是北京啤酒厂,厂西是北京酱油厂,两厂都是用水大户,而制造乐器的原材料主要是堆积如山的木材,“两水保一木”,才使得北京钢琴厂五十余年未受火灾侵害。而用木大户钢琴厂当初择址于“黄木场”,真不知是思考周到还是巧合了。
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 (2004年03月22日 第七版)

0 条回复

你可以 登录 参与互动,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